投身公共服務多年,劉博士擔任過不少崗位,可謂千錘百鍊,身經百戰。一九七三年,原本在港府出任首席助理財政司的劉博士,負責處理香港地下鐵路的工程。興建地下鐵路的工程原本由一間日本公司承辦,可惜工程未開始已不幸遇上第一次能源危機,日本公司隨即拒絕接手,他立即趕赴東京談判。沒有承建商,這項重大的工程如何進行呢?當時的港督當機立斷,決定工程由香港的工程公司承包,並委派劉博士擔任財務管理,地下鐵路才得以完成。 傑出的領袖當然會受人垂青。憑藉劉博士豐富的管理經驗,不單私人機構邀請他擔任顧問、董事;政府多個重要機構,亦邀請他出任要職。同一時期,劉博士更推動成立香港董事學會,積極提升高質素的公司管治,倡導非執行董事了解責任所在以及認清風險等。因此,他的工作行程經常排得密密麻麻,忙得不可開交,但他自言心安理得,「做了一些覺得有意義的東西」。劉博士笑言,本以為工作至七十三歲便能退休,結果仍要繼續「上前線」,於二零零一年擔任市區重建局董事局主席一職,直至二零零四年方可真真正正退休。 回望過去,經常當司庫、「數口精」的劉博士坦言「若是求財,人生的路不會如此走下去」,因為擔任公職得來的實質回報,微不足道;然而,劉博士一直抱著不求回報,不計較個人利益的態度,盡心盡力,亦因此為他帶來金紫荊獎等多項榮銜及殊榮。 劉博士跟本校結緣,原來也是他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所促成。話說早於七十年代他還在政府工作時,他了解到浸會學院辦學比其他大學艱苦,資金來源主要由香港浸信會聯會支持,資源不足加上發展有其限制,學院的畢業生投身社會求職時,薪金亦被其他大學畢業生少。因此,他曾撰寫了一份文件,陳述本校經營的苦況,要求港英政府資助浸會學院。直至十多年後港英政府決定通過提供資助,港督任命他為浸會學院的司庫,劉博士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在無心插柳之下,幫了浸大一把。劉博士對本校的恩情,當然不止於此。在他領導本校校董會期間,他全力支持浸會學院發展,令大學取得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雖已退任本校校董會主席暨諮議會主席及司庫多年,劉博士對本校的「奮鬥史」絕不陌生,訪問期間更娓娓道出浸大的校史。憑着前任校長謝志偉博士及一群眾志成城的教職員的勞心勞力,學院終於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廿五日成功升格為大學。劉博士最感到興奮的是,他當時正擔任立法局議員,並負責宣讀政府把香港浸會學院正式升格為香港浸會大學的提案。劉博士再三強調,這是他一生中感到最喜悅、最難忘的一刻。對於學院當年因經費及資源不足決定停辦土木工程學系,集中資源開辦文理學科,他認為這對策亦無可厚非,「與其跟其他大學在資源缺乏的學科上比併,何不專注發展自己的強項,例如傳理和中醫?」如劉博士所言,浸大作為一所文理兼備的大學,其實可以有更大的研究空間,「最緊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把握良機。 劉博士依然十分關注大學的近況。印象最深的,是大學近年開辦視覺藝術院,他認為時代變遷,人們的看法和品味也隨之變更;要勝人一籌,靠的就是創意。他舉例指出,浸大發展中醫中藥時,將藥材製成藥粉及顆粒,方便繁忙的都市人服用,這也是本校發揮創意的一項明證。 如今優哉游哉的劉博士,生活除了玩電腦外,有時會跟昔日的同僚聚舊,又會跟人稱「政壇教父」的鍾士元爵士等老朋友探討現時的政策、香港政治環境等。雖然他對各項社會議題,依然瞭如指掌,但他堅持「不在其位不說三道四」,我們有幸聽取到他對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發展的一番金石良言,可說是難能可貴。他盼望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能邀請更多捐款人的第二代加入,成為接班人,因為他相信年輕一代的發展潛力是不容忽視的。 經常滿面笑容的劉博士,還興致勃勃跟我們談起現今的作家,出版方式而不再單是書刊印刷,而是會把文章放於網絡上,可供上載於iPad中,他笑言在這一個講求速度的年代,不得不追貼潮流,好一個心境年輕的社會領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