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為基金成員的交流平台,為了加強大家對基金這個大家庭的認識,我們特意邀請多位基金成員接受訪問,讓大家了解基金的工作、成員對籌募工作的看法以及基金未來發展方向等,各基金成員的專訪將於每期通訊內逐一刊登,請勿錯過。
若要數算香港的經典廣告,相信手錶廣告絕對能晉身十大行列之一。手錶不單是恆久不變的送禮佳品,還有投資保值的妙用。如今鬧市旺區,進駐鋪王位置的不乏多家名店錶行。身為鐘錶業龍頭的運年錶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香港工業總會主席的劉展灝博士過去數十年來見證着香港鐘錶業的發展。現今不少人喜愛用智能手機來看時間,惟劉博士認為智能手機絕對不會取代手錶的位置,因為手錶從來不是單純用來看時間,佩戴手錶也是一種生活習慣,亦能顯示個人身份、品味和性格,不同場合佩戴不同類型手錶,就如飾物配襯一樣,往往是身份的象徵。 香港鐘錶業的出口量及出口額多年來均高踞全球第二位,在世界的鐘錶業中佔有重要席位。從事鐘錶業超過四十個年頭的劉博士,曾獲媒界喻為業界的劉德華,主要是因為他在行內無人不識,又經常為業界爭取權益,宛如業界的發言人之一。除此之外,劉博士創立的公司是鮮有在聞名遐邇鐘錶生產地──瑞士設立生產線的華人,因此,劉博士的事業發展歷程,絕對值得大家借鑑。 劉博士回想當年中學畢業後於酒店工作時認識了一名新加坡籍鐘錶商人,輾轉下入行,之後他加入了當時最大規模的鐘錶上市公司工作,並認識了一名給予很多學習機會的瑞士籍上司,打開了他對營運鐘錶生意的眼界。積累了十年工作經驗後,劉博士於一九八三年用盡積蓄,於荃灣開設了一個小工場,聘請了數名技術工人,創立起運年錶業,開拓自己的事業,慢慢與客戶建立關係與信任,生意漸上軌道。 九十年代初,正當行家們紛紛進入內地設廠時,劉博士卻行了截然不同的一着。他毅然走到世界最有名的鐘錶生產地──瑞士開設廠房,因他相信「瑞士生產」這個品質保證的重要性。劉博士指食肆也有快餐、餐廳、酒樓、酒店等不同級數的客戶群,鐘錶生意亦一樣,可走不同格調的路線。劉博士以往有接觸世界最頂尖的生產商,了解如何取得高品質的原料和掌握高技術,他希望走高檔路線的鐘錶生意,發揮公司最大的潛力。「其實當時同行都返內地設廠,得我一個去了瑞士。」劉博士笑著說。正是劉博士的高瞻遠矚,早著先機,奠定了日後的成功。 瑞士人對其製錶技術固然自視甚高,工作模式也跟香港人截然不同,為了開闢這個生產基地而長駐瑞士的劉博士花了不少心血迎接新挑戰。他自言留守瑞士期間,連星期六也上班,令當地實行五天工作的員工大為驚訝。而為了趕貨,他與香港同事在瑞士繼續發揮香港人高效率的作風和拼搏精神,最終也能勸服部份當地同事打破慣例,願意加班。九十年代初期,適值瑞士經濟放緩,不少當地的錶廠缺乏訂單,反之,劉博士這位過江龍,公司生意卻蒸蒸日上,因此獲得瑞士政府的賞識,向他推介多個瑞士的手錶品牌。劉博士憶述當時市場未有品牌的概念,但他看準時機,下決心收購這些知名品牌,令業務穩步上揚,目前他們在瑞士的生產基地早已落地生根,打下穩固的基礎。 運年錶業目前有自家生產、品牌以及零售三大發展層面,早已發展成一間成熟的企業,劉博士一直緊貼市場發展,近年開拓零售業務,縱然也經歷了沙士、金融風暴等波濤,有同事曾力勸他放棄零售業務而止蝕離場,但他深信經濟總會「有上有落」,凡事作好準備,高峰時預留儲備,低潮時重整管理,保持公司穩建的財政,自然能渡過難關。正是他看清時勢,沉着穩守,以致零售店鋪的發展也得以在香港和內地開花結果。「做每個決定都會有風險,但如不作嘗試,機會便會白白流走。」他認為做任何決定前都應作最壞打算,計劃妥當,加上個人的努力,自然事半功倍。
劉博士攝於高時錶行
劉博士於二零一二年獲頒榮譽院士
劉博士出席Q嘜成立三十六周年慶典
劉博士出席匯智營商中小企高峰會
劉博士率領貿發局代表團到訪土耳其及波蘭 劉博士參觀賽馬會天水圍家庭健康促進中心 劉博士與朋友組團參加浸大高爾夫球日2012 劉博士參加浸大高爾夫球日2013
劉博士在百忙中仍然抽空出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為浸大發展籌謀獻策。他表示近年浸大發展迅速,多個學術領域亦有卓越的表現,例如中醫藥及傳理學,他期望憑藉自己於工業界的經驗,能為浸大注入新元素,進一步提升大學的水平,讓浸大得以全面發展。 總覺得劉博士公司的名字「運年」古今也中聽,原來運年的英文名Renley,取自其太太及其英文名字“Irene and Stanley”中的“ren”及“ley”,而中文名稱中的「年」是時間的一種,代表著劉博士期望公司年年好運!真的既浪漫又別具意義!但願浸大亦能沾上運年的好運氣,加上劉博士的鼎力支持,繼續為社會培育人才,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出一分力。
劉展灝博士,SBS,MH,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