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香港浸會大學
歡迎加入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轉換語言
最新消息
開始搜尋
最新消息
焦點人物—專訪孔桂儀女士
2015年02月12日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為基金成員的交流平台,為了加強大家對基金這個大家庭的認識,我們特意邀請多位基金成員接受訪問,讓大家了解基金的工作、成員對籌募工作的看法以及基金未來發展方向等,各基金成員的專訪將於每期通訊內逐一刊登,請勿錯過。
 

     
啟迪後進  行善播種
     

受惠學生口中的這位焦點人物,可親可敬,心事、家事甚至愛情故事也可向她傾訴,每逢佳節也會來個問安、送上祝福,她就是學生們尊稱「孔阿姨」的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創辦人之一──孔桂儀女士。孔女士家族的慈善基金作風低調,不過,其支持的項目,以往亦吸引外界注視,例如基金命名的一幢大樓「孔慶熒樓」已獲特區政府列為法定古蹟,另外,透過基金的支持,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獲邀成為首任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為港台文化帶來陣陣激盪,之後她更當上了台灣文化部部長;而近期基金支持的大學文學獎,同樣亦受到文化界重視。

是次訪問地點在孔女士的辦公室。辦公室佈置舒適雅致,兩旁放了一排排高身書櫃,打開抽屜一看,全是受惠學生寄來的信件,放置整整齊齊,區分了年份與學校,這一批又一批親筆手寫的信件,抬頭全是給「孔阿姨」或「孔老師」。原來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體察內地的需要,資助家境貧困而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升讀大學,孔女士要求受惠的學生,每年至少寫兩封信給她,附上成績表之餘,好讓她知道學生們的近況,而孔女士亦會親自回信,給予鼓勵和打氣。部份學生就算沒再受資助,大學畢業出身後,仍然繼續與孔阿姨聯絡,視她為親人,閒時來個電郵,又或是喜慶時節,寄來相片跟阿姨談天說地,甚至向她分享戀愛經歷!雖然沒正式統計,但以基金自二零零六年起每年資助過百名學生計算,信件數目累積至少已有三千!難怪孔女士笑說,要求學生們寫信予她是「自找麻煩,每年看信也要金睛火眼!」

孔女士親力親為關懷受助人,以及積極推動慈善基金的各項活動,目的正是紀念過世的父親,以及把母親希望回饋社會的一番心意,發揚光大。孔女士自小從父母親身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她憶述,父親孔慶熒先生白手興家,早年曾在俗稱「卜卜齋」的私立學校讀書,雖然沒有正式接受教育,但卻能把古文瑯瑯上口,又特別尊重學者。孔女士指父親遇過經濟風浪,曾因炒金而破產,其後憑個人努力翻身,開展地產及股票投資買賣,再闖一番事業。怎料於一九七七年,孔先生在五十七歲時突然中風,並無交帶後事就離開;孔女士與家人認為父親在經歷不少風浪後卻未能好好享受人生,因此便萌生成立慈善基金的念頭,完成父親推動教育的心願,基金致力以興旺教育及文化事業、扶貧興國為宗旨。

孔女士本身為資深社工,曾負責統籌越南難民安置輔導計劃,一直關懷弱勢社群;為了令基金作出更大的貢獻,孔女士毅然提早退休,專注於推動家族慈善基金的事業。每年不畏艱辛、長途跋涉走到內地偏遠地區實地考察,挑選合適的受助人以及家訪。孔女士不諱言內地機構起初對她的要求並不習慣,例如安排她的住宿,總以為要夠豪華,但實際上她最重視的是衛生及安全,經她多番堅持和大費唇舌,才能令內地合作伙伴明白,確保助學金發放到位,令其關懷直達。

試過有受助學生生活極度拮据,飲食不繼,當時身處加拿大收到來信後的孔女士徹夜難眠,心急如焚,越洋透過不同方法協助學生解困;另有學生突然失去聯絡,孔女士專程家訪,才知學生因肺癆菌入氣管,令氣管慢慢收窄,不能正常呼吸,後來在咽喉開了一個口透氣,但又變成不能說話,而且氣管出現增生問題,隨時會窒息死亡。這位學生停學了一段時間,但面對病患,仍然渴望完成學業。孔女士透過其朋友或網絡,費盡心血協助她找醫生做手術擴張氣管,並資助醫藥費,協助學生重過正常生活,可見孔女士關愛之心,無微不至,難怪在學生們送給孔女士的錄影片段中,學生們紛紛感謝孔阿姨的恩情,還聽到有學生感激孔阿姨救她一命,改變她一生的命運。

透過慈善基金的資助,孔女士不時與內地及香港的學生接觸,她指內地學生,越窮越有志向,會為自己安排前路,她會特別要求內地生做人做事都要有誠信;而對香港的大學生,孔女士寄語同學應擴闊自己的眼界,多關心社會,並保持「三自」──自強、自信及自理,做人處事認真,保持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守時及不計較,持續進修,不輕言放棄,因為成功不在於永不失敗,而在於屢敗屢戰,相信將來一定成功。談到內地與香港學生的分別,孔女士認為香港學生學習環境雖然較內地好,但香港學生卻較害羞、缺乏自信及方向,因此她特別支持兒童發展基金的師友計劃(mentorship)理念,由友師(mentor)幫助青少年訂立個人發展目標;她認為香港人雖然工作繁忙,但社會上仍不乏有心人願意花時間,以生命影響生命。

另一方面,為了更深入認識內地發展,孔女士曾攻讀碩士課程,研究政府政策和內地婦女狀況。她每年到內地探訪兩次,逗留時間由數天以至數星期不等。孔女士家族的慈善基金於內地資助學生多年,累積人數超過一千人,不少受助學生每年透過孔女士探訪的機會,與其他受助學生見面認識,自此,學生們自發建立起網絡平台,成為一個人際網絡。孔女士笑言,這個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受助學生的網絡,有時會互通求職訊息,另外,試過有受助學生遇上不幸,其他人透過平台募集捐獻,甚至親自上門送暖慰問,大家在慈善基金眷顧下,發揮互助精神,同舟共濟,關懷互送。相信是孔女士關愛學生的熱誠,感動受助學生仿效,令捐款帶來多重意義。

孔女士認為父母親克勤克儉,辛苦得來的錢,希望用得其所。因此,捐款支持的項目會精挑細選。去年,基金捐資予浸大成立「孔梁巧玲大學文學獎永久基金」,襄助本校文學院舉辦「大學文學獎」,鼓勵年青人參與寫作,藉以提升文學創作風氣。孔女士解釋受父母親薰陶,從小與文字結緣,不論中英文書籍、報紙以至副刊及專欄等,她均愛閱讀。她認為,科學固然重要,但文學修養卻容易為人所忽略,故此其基金多番支持一些弘揚人文精神的文化項目。而孔女士與浸大結緣,是在一些文化活動上認識前浸大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及前浸大語文中心副教授胡燕青女士,孔女士深切感受到浸大學者對文學創作充滿熱誠,因此,樂意支持浸大推動文學創作活動。


孔女士獲頒香港大學榮譽院士


  孔女士與母親孔梁巧玲女士與台灣作家龍應台合照


  孔女士與姑姐及表妹到上海探望學生


孔女士每年親自到偏遠地區探訪


走訪陝西咸陽,探望受資助的孤兒,圖與受助學生的爺爺、奶奶、妹妹及高中校長合照


孔女士收到不少學生寫給她的心意咭


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捐資支持本校舉辦的大學文學獎


孔女士(左四)出席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晚宴


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資助多項
本地的教育項目

孔女士以社工的視角推動慈善工作,項目添了成效之餘,多了一份關愛,同時亦感染受助人互相關懷。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傳承,身為孔子後人的孔女士同樣流着教育家的血脈,以真誠及愛心成為不少受助人心目中的老師,看着受助學生寫的信件作結,表示未來的願望是回饋社會,相信孔女士家族慈善基金的一番心意,將如漣漪一樣,餘波蕩漾,連綿不絕。
 

    孔桂儀女士

  • 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創辦人之一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主席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
  • 香港大學基金榮譽會長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
  • 香港大學榮譽院士
  • 香港敦煌之友名譽會長
  • 明愛之友創辦人之一


香港浸會大學 | 發展事務處
網頁設計:DT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