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香港浸會大學
歡迎加入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轉換語言
最新消息
開始搜尋
最新消息
焦點人物—專訪何鏡煒博士
2012年03月29日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為基金成員的交流平台,為了加強大家對基金這個大家庭的認識,我們特意邀請多位基金成員接受訪問,讓大家了解基金的工作,成員對籌募工作的看法以及基金未來發展方向等,各基金成員的專訪將於每期通訊內逐一刊登,請勿錯過。
 

     
篤信力行的浸大人
     

辦公室牆上貼了一張偌大的時間表,起點是二零一一年某月,終點是二零一二年六月底,表上列出每月須辦妥的各項重要事情,還有不同顏色的標記。原來這是即將退休的浸大輔導長何鏡煒博士為交接工作而做的時間表,適值今年是大學四年制實施的年份,學生事務處這個前線隊伍,將要面對多一批的大學生到臨,因此,何博士需要交接、安排、規劃的工作份外多,而我們的訪問,同樣亦是從何博士身份特別多開始。

何鏡煒博士不單是這裡的校友、同事、管理層,更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會董、校友委員會委員…,由求學問至擔任輔導長,他在這裡度過了數十個寒暑,見證這裡的歷史發展,亦視這裡為他的家、他的根。

在本校求學時,何博士已活躍於各項學生活動,深深受到當時校內美國宣教士事奉的精神所感動,因此畢業後,他認定要效法這種精神,「讀書也要衝着跟學生事務相關的科目來修讀」,希望能夠在學生成長、輔導方面有所發展。

何博士的事業生涯,全都跟母校有關。多年以來,他只有兩段進修的時間,暫別浸大。在本校畢業後,他先在校牧處工作,其後赴美深造,並在美國修畢輔導及學生事務的博士學位後,重返母校。直至一九八九年,他當上輔導長,如願以償,能夠擔當一直希望推動的學生事務工作。

浸大一向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因此,早於八十年代,課程已滲入學生成長等元素,而且本校重視基督教教育,在講求培育領袖人才的同時,亦寄望青年一代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因此,學生事務處的工作,由最初着重新生輔導和學術輔導,慢慢演變至現在包含領袖素質、心理素質、舍堂教育、以及事業輔導等多方面。何博士正是期望將當年在美國所學的輔導文化,帶進自己的母校。

何博士指出學生事務處直接接觸學生,所以他要求同事須要「和譪可親」,以學生為本。而學生事務處最近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s),正是希望方便同學報讀聯通課程以及查閱校園地圖等資訊,同時為大學四年制作好準備。何博士舉例說以往各個學生組織成立幹事會──上莊,會由上屆帶領下屆,然而,未來一年,各學生組織幹事們,便需要一次過帶領兩屆的新生,因此,學生事務處正為迫在眉睫的各項大學四年制的準備工作,忙得不可開交。

跟這裡結緣四十多年的何博士,見證着一代又一代的新生、畢業生進進出出,每年的開學禮、畢業禮,您或許也會看見他的蹤影,在典禮上手持象徵浸大的金色權杖,引領主禮團步入會場;而以往他在校牧處工作時,也曾在早會領唱校歌、詩歌,更有一段時期,他出任個別必修課程的導師,因此,他與不同年代的校友也相識,是校友組織的中堅份子。

近期「八十後」、「九十後」成為城中熱門話題,與不同年代大學生都有接觸的何博士分析,六、七十年代的同學,與八、九十年代甚至千禧後的同學,身處的社會同樣貧富懸殊,但生活背景截然不同。六、七十年代,大部分都是來自基層家庭。學生都要靠兼職來幫補學費,所以很珍惜學習的機會。而現在的學生,何博士認為他們很聰明、創意高,以賣物周(sales week)為例,現今的學生不但能找到多種渠道入貨,同時,又找到不少贊助商,從中賺取利潤。


 
 

 

何博士認為幾代浸大人,最大的分別就是如何看待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殖民地年代,大家仍有寄人籬下的感覺;回歸後,青年人卻視為當家作主,社會理所當然需要栽培他們。何博士認為現今一代情緖智商(EQ)較弱,承受失敗的能力較低、包容性不夠、以自我為中心,這幾方面都有待改善。

不過,浸大畢業生在很多僱主心目中的印象仍是有責任心、肯吃苦、以及不斤斤計較,這些好評由六、七十年代延續至今,何博士相信跟浸大的文化有莫大關係。校園內確實有許多關懷學生的老師,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這種氛圍自然對學生帶來正面影響,作風較為純樸。

 數十年來在浸大的經歷,教何博士緬懷的多不勝數,計有與同學攀獅子山、從後山爬上廣播道、參加基督徒和聯校詩歌班、發起「千人宴」等。而一九九四年本校正名為大學也教何博士最感動,除了因為他是負責籌備慶祝正名活動的搞手外,亦因為母校能夠凝聚不同年份的校友回校慶祝,場面既熱鬧又溫馨。何博士形容大學有如英雄地,從舉辦活動中,發掘了很多同學或校友鮮為人知的才能,不少浸大人「做得、唱得、演得又玩得」,各人的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

還有要數的難忘經歷就是宿舍風波,當年同學們因不滿宿位安排,在校園內紥營抗議。何博士不諱言自己也有不足之處,當年自己的肖像給學生們作箭靶的一件T恤,目前仍掛在辦公室門後,引以為鑑。事過境遷,當年對着幹的一些同學,事後還跟何博士保持聯絡,沒有心存芥蒂,令何博士感到十分欣慰。

何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委員,對於大學的籌款工作,他認為要推動校友回饋母校,關鍵在於學生在求學時已對大學有感情,所以他認為各個學院及部門要與學生保持緊密的聯繫,而他經常鞭策自己和同事要用心工作,充滿幹勁、保持熱誠。過去,正是受到何博士的熱誠所感染,學生事務處有多項領袖培訓計劃,都能夠取得慈善基金的捐款支持,而何博士自己亦經常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穿針引線,鼓勵校友捐款支持母校發展。

數數算算,何博士的三十五年工作生涯,已踏入倒數最後三個月的階段。埋首工作的他,坦然沒有具體退休計劃,只希望日後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聚,以及協助教會事工的發展。在此衷心祝願何博士退而不休的生活更加精采,延續浸大人情神,在不同崗位上發光發熱!
  


何鏡煒博士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會董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輔導長
  • 前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
  • 前香港浸會大學尚志會會長
  • 香港培道中學校監
  • 港九培靈研經會董事
  • 中國心理衞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評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個人」(2006)
  • 九龍城浸信會執事會主席
  • 香港浸信會醫院司庫


 


 


香港浸會大學 | 發展事務處
網頁設計:DT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