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香港浸會大學
歡迎加入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轉換語言
最新消息
開始搜尋
最新消息
焦點人物—專訪陳新滋教授
2012年11月08日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為基金成員的交流平台,為了加強大家對基金這個大家庭的認識,我們特意邀請多位基金成員接受訪問,讓大家了解基金的工作、成員對籌募工作的看法以及基金未來發展方向等,各基金成員的專訪將於每期通訊內逐一刊登,請勿錯過。
 

     
燃點創意 繼往開來(一)
     

「書中的一句說話或者一個意念,有時像點火的藥引,觸動起的靈感,能把以往的千頭萬緒一下子連貫起來,就如燃起一盤待着已久的易燃物,『蓬』的一聲,生起一團熊熊烈火,燃燒不盡!」這就正如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陳新滋教授上任兩年多以來,為着大學的發展方向,跟同事、學生討論,互相激盪產生的化學反應。

本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陳校長是世界有名的有機化學專家,在化學領域上,成就超卓,他研發的手性藥物合成方法獲大英百科全書記錄為一九九一年國際化學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又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更擁有四十多項中國和美國的專利。二零一零年七月由醉心研究的學者,變身成為具五十多年歷史的香港浸會大學的領導人。甫上任,他便與整個大學團隊產生化學作用,他四出與同事、同學會晤交流,聽取大家對浸大發展的意見,集思廣益,上任一百日與浸大同人一起勾劃出十年願景,為未來十年的發展定下綱領。

過去兩年多以來,在十年願景三大發展綱領的框架下,大學推展的大型項目不可勝數,包括創意研究院、香港浸會大學常熟研究院、卡特中心──香港浸會大學項目辦公室、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人蔘研究實驗室,還有正在銳意籌備的香港首所中醫教學醫院,以及饒宗頤國學院等,正是在浸大長年累月奠定的堅實基礎下,經由陳校長誘發出來的效應,為大學帶來不少機遇與挑戰。

同樣,點火所引起的燃燒作用也可應用在大學籌款的事宜上。陳校長對籌款工作親力親為,他早已表明視大學籌款為首要工作之一。他解釋「全世界任何一間優質的高等院校,均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對我們這類規模較小的院校而言,資金的需要更加相形迫切,因為政府給予的撥款嚴重不足。」事實上,本校發展五十多年以來,現正處於發展高峰期,擴展校園設施、大學實施四年制等均需要龐大資金,而其他很多有意義的項目,例如資助學生赴外地交流,開展大型的研究項目也得靠自行尋找額外資源支持。

陳校長提起大學的需要,就更加着緊,他曾提及「一年籌不夠一億元,大學的發展將出現重大困難。」「而我們善衡校園的校舍經已用了數十年,教研設施太舊,需要翻新重建,還有社會大眾都明白香港需要興建中醫院,要把醫院建成,也得靠大學去籌募經費,需要的也是資金。」無怪乎跟校長訪問後的一星期,連具八百年歷史的名校劍橋大學也首次進行發債,而哈佛、耶魯等知名的老牌大學早已透過發債來吸納資金,支持大學的發展。

外界一般對大學都有誤解,認為高等院校有政府撥款,財政充足,但陳校長解釋現實是大學的資源,在扣除了一般運作開支後,剩餘可用作發展和研究的部分很少。根據立法會的資料,二零一零至一一學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院校由不同資金來源資助的總研究開支為69.5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0.4%。然而,亞太區不少地方,例如新加坡、南韓和台灣的研究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跟香港的差距以倍或數倍計算。陳校長坦言就算自己的學生,在內地高等院校所獲得的研究經費,也相較他在香港豐厚。而浸大全校的研究生學額只有寥寥一百多人,但外國規模相近的大學,最少也有一千個研究生。
 







儘管浸大的規模較小,而研究資源較為遜色,然而,不少研究工作仍然可躋身於世界上最頂尖的領域,這更突顯浸大學者的出類拔萃。正因如此,陳校長談起爭取大學研究經費,就更加咬牙切齒。「我們若不在研究方面花多一點資源,再過十年,便會落後;若果我們不努力發展,實有愧於前人的艱苦經營,有負老師、同事和同學的努力!」陳校長於是也自掏腰包,為着大學的各項事務捐獻,由他上任至今的兩年多以來,他捐出以及承諾捐款的金額已達一百五十五萬元,還未計算每年他出動數個公事包,於農曆新年期間分派給基層員工的利是,又或是成立基金資助天水圍中學生參與大學活動等等大大小小的數目,還有,陳校長樂意騰出校長府邸──紹邦樓作為大學創意交流的基地。因此,校董會主席王英偉先生曾公開讚揚陳校長「貼錢打工」,為大學竭盡所能,這種誠懇辦學的態度也感染不少善長願意慷慨解囊,令大學過去三年整體籌款錄得非常理想的成績,實收捐款連同承諾的金額,合共超過五億五千萬元,遠超越二零零九年原定籌款一億五千五百萬元的目標。

要向外界募捐,不單需要花費唇舌,還要跟捐資者長時間建立關係,加上近年各大院校的籌款競爭加劇,浸大面對的困難着實不少。陳校長承認浸大規模小,對某類學科特別鍾情的善長較難有吸引力,因為浸大所提供的學科有限,然而,陳校長指自己常懷着感恩的心跟各界接觸,「無論捐錢與否,願意抽出時間跟我們會面,已經好『俾面』」,加上浸大過去的成績外界有目共睹,以致不少友好也樂意繼續捐款,支持大學近期長足的發展。「例如孔憲紹夫人、劉佐德先生伉儷、張安德先生、孫少文先生伉儷、趙國雄先生、郭家慶、郭家聲、郭家政昆仲、熊宏海博士、和富慈善基金、伍絜宜慈善基金、伍宜孫慈善基金,這些社會賢達及機構領導人都有一共通點,就是他們在各行各業發揮所長,到了成功的階段,首先想起的就是回饋社會,是大眾的榜樣!」

陳校長本身同樣是浸大的捐款人,他認為人的慾望無止境,但其實生活所需不多,「萬頃良田一升米,千間大屋半張床」,校長指自己家境並不富裕,但也足夠生活,已感到滿足。「一個人實際需要不多;大魚大肉,反而對身體無益!」所以,他指捐獻給大學的一百五十五萬,「只是一個小小的心意」,希望作為浸大的一份子,可以略盡綿力支持大學的發展。陳校長笑言自己的薪金,全交由夫人打理,所以捐錢實際也要得到賢內助首肯,然而,陳校長一向習慣節儉,「一個人的性格,自小潛移默化養成,不會當了校長就全然不同!」中學年代已認識陳校長的夫人怎會不知,所以,去年政府發放六千元的計劃,校長一家三口也紛紛響應呼籲,把錢捐獻予大學,貫徹陳家的優良傳統,而陳校長還明言「我還會繼續捐錢!」

面對資源匱乏的挑戰,陳校長除了出錢出力外,另一方面就是如何令大學的資源用得其所,浸大會定期向捐款人匯報捐款的用途以及成效。除此之外,陳校長還經常想辦法,希望可以增強效益,「做到一蚊可以當作十蚊,甚至作為一百元來使用」。陳校長又深明一個人的知識及能力有限,所以他經常與同事、老師討論,互相切磋。因此,他形容在浸大當領導人並非孤軍作戰,而是經常有不同的同事、老師成為他的團隊,一起構思未來方向。

應付繁重的大學工作、公職,以及數之不盡的會議、活動、儀式,「晚晚十時十一時回家是平常事」。陳校長指以往在不同崗位上累積的經驗,讓他得以應付如裕,例如,他曾協助商界把知識應用於工業及商業上,以致他很明白生產或經營遇到的問題,能夠與工業或企業家同聲同氣。而兒時背誦詩句的訓練,更有助陳校長透過一首詩或詞,表達深刻的內容。雖然校長是一位化學家,但是認識他的人都知他無書不歡、文采了得,閒時也會以詩句餽贈大學友好,令工作增添了不少雅興。

翻看校長上任時的報章訪問,陳校長曾指當大學校長要具備多項條件,包括學術地位、溝通能力、自我犧牲精神以及管治能力。若以此數項作為評分標準,相信大家對陳校長的評分自有定論。專訪的下一部份,校長將應邀闡述大學最新發展,以及三三四學制的實施情況,不容錯過。
 




               



 陳新滋教授,JP

  •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主席
  •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 2005)
  • 日本有機合成化學會Lectureship Award (1999)
  •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
  • 日本科學振興會邀請學人獎 (2006/07)
  • 入選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 (2012)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 (2012)
  • 深圳醫藥及生化技術委員會科技顧問
  • 中國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月球探測工程中心
    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成員
  • 國家科學技術評審專家
  • 台灣經濟部工業建設顧問委員會委員
  • 重慶市政府科技顧問
  • 深圳市中藥藥學與藥理學國家重點
    實驗室培育基地創辦主任
  • 深圳市中藥藥學重點實驗室創辦主任
  • 中山大學藥學院榮譽創院院長
  • 香港化學會主席 (1997-2001)
  • 美國化學會香港分會會長 (1998-99)
  •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U.S.A) 編委顧問
  • Advanced Synthesis and Catalysis (Germany) 編委顧問
  •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編委顧問
  •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區域編輯
    (亞洲及澳洲地區, 1997-2002)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U.S.A) 顧問編輯
    (1999-2005)
  • Chirality (U.S.A.) 編委顧問
 


 


香港浸會大學 | 發展事務處
網頁設計:DT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