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香港浸會大學
歡迎加入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轉換語言
最新消息
開始搜尋
最新消息
焦點人物—專訪葉惠康博士
2013年01月03日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為基金成員的交流平台,為了加強大家對基金這個大家庭的認識,我們特意邀請多位基金成員接受訪問,讓大家了解基金的工作、成員對籌募工作的看法以及基金未來發展方向等,各基金成員的專訪將於每期通訊內逐一刊登,請勿錯過。
 

     
兒童合唱團之父 音樂教育先行者
     

學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品味高尚,如果從小學起,還可以加分入名校,「贏在起跑線上」。所以不少父母,只要條件許可,都會把孩子送去學音樂。相信大家都聽過葉氏兒童音樂實踐中心。「葉氏」者,正是該中心的創辦人,人稱「兒童合唱團之父」的葉惠康博士。

葉博士雖已年屆八十高齡,但精神飽滿,非常健談,由國內求學開始,到來港加入香港浸會學院,一手創立音樂系,之後自立門戶,帶領旗下的合唱團巡迴世界表演,每一段經歷,背後都有一個傳奇故事,由葉博士娓娓道來,趣味十足,也再一次證明,上一代之所以成功,除了機遇,還有過人的膽色和毅力,在紛亂的時勢,為自己、為社會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葉博士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基督徒,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後回國行醫,同時擔任兩廣浸信會聯會主席,廣傳福音。葉博士幼承庭訓,篤信基督,中學畢業後,先後就讀燕京大學音樂系及中央音樂學院,主修作曲,希望將來做一個作曲家,卻在國內大鳴大放的期間,因失言而被判勞改,幾乎前途盡毀,「在最絕望的時候,我想過一死了之。」葉博士憶起這段辛酸往事,不勝感慨。不過,葉博士並無因此而一沉不起,而是選擇面對現實,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站起來,老老實實挨過十八個月的「改造」,表現獲上級認同,摘除帽子,得以重過正常生活。古語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套用在葉博士身上,真是再適合不過。勞改後,葉博士徹底改變了,思想成熟了,性格剛強了,最重要是學懂惜福。經此一劫,葉博士也明白到「此地不宜久留」的道理,於是移居香港,為日後的傳奇揭開了序幕。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朝氣勃勃,而社會風氣開放,百家爭鳴,適逢香港浸會學院剛剛成立,求才若渴,葉博士於此時來港,加入浸會,正好給他大展拳腳的機會。當時學院只有音樂辦公室,沒有音樂系,但葉博士已經滿腹大計,先後成立學院合唱團、基督徒詩班、女聲合唱團等,廣收學生,有教無類,並經常參加音樂比賽,屢獲殊榮。時任浸會副校長Dr. Maurice Anderson對葉博士的才華及幹勁甚為賞識,推薦他到美國深造,以便日後晉升。葉博士亦樂得藉此機會,考察當地的音樂教育,取長補短,「在美國,所有大學生,不論主修甚麼,都規定要學音樂。」此一考察,啟發了葉博士日後的教育理念──音樂作為全人教育重要的一環,應該雅俗共賞,「不需要每個人都是音樂家,但最好每個人都是愛樂者」。當然,音樂一如語言,愈早學愈好,透過潛移默化,成為終身興趣。所以葉博士致力推廣兒童音樂教育,早於一九六九年,創立香港兒童合唱團,提供有系統的聲樂和合唱訓練,以培養兒童對音樂及其他藝術文化的興趣及修養。多年來,香港兒童合唱團發展迅速,成員數千,演出的足跡遍佈全球,水準之高,甚至贏得「世界最傑出兒童合唱團之一」的美譽,成為香港之光。

匈牙利偉大的音樂教育家高大宜(Zoltan Kodaly)曾經講過:「小孩子在還未學會唱歌前,不要接觸任何樂器。」這是西方的音樂傳統,學音樂,先由唱歌開始,學懂了,再學其他樂器,在造句、音準等方面,就會更加得心應手。葉博士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創立了一個又一個的合唱團,給學生最正統、最扎實的音樂教育。其後,葉博士更將兒童音樂教育由合唱延伸到樂器演奏、歌劇、音樂劇、甚至舞蹈,並建立香港兒童交響樂團,為香港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愛樂者。「音樂普及化是整個社會的工作,而非音樂系的工作。」葉博士還利用工餘時間,鼓勵教會及社區建立兒童合唱團,並培訓音樂導師,達致薪火相傳,他不求名利,只為榮神益人。

葉博士另一重大成就,就是在一九七三年創立浸會音樂及藝術系,其時,中大已設有音樂系,論名氣,論規模,都略勝一籌,浸會應該如何突圍呢?「不能重覆別人的步伐,要走自己的路。」葉博士如此說。當時中大音樂系重理論,浸會於是另闢蹊徑,開創重實踐的傳統,寓演於教,透過公開演奏,包括獨奏、合奏等,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好多學生畢業時,已經可以公開演奏concerto(協奏曲)。」葉博士還親自帶隊,到各中學表演,希望打響名堂,吸引更多有潛質的學生報讀,「謝校長完全放手讓我發展,甚至應徵的學生成績不夠突出,若只要有天分,校方亦讓我們破格取錄。」













就是這樣,葉博士把浸會音樂及藝術系的專業水平,一步一步提升起來,名氣甚至更蓋過其他院校。但話又說回來,創系初年,未獲政府承認、資金緊絀、師資不足,硬件更加缺乏,有時找不到課室,甚至要在天台搭棚上堂,「按今日的標準,肯定是僭建」。但這些問題,在見慣風浪的葉博士眼中,根本算不得甚麼,加上學院同人上下一心,迎難而上,終於克服重重困難,達致今日的成就。浸大前校長謝志偉博士就曾讚揚葉博士是「在沒有條件的環境下,創造了條件」,葉博士擁有的是「一副熱愛孩子、熱愛音樂的心腸,和不屈不撓的鬥志。」

葉博士貴為「兒童合唱團之父」,大部份精力都放在兒童音樂教育上,加上沒了完的行政工作,令他無暇兼顧本業,「我有三十年無作曲了!」但由八十年代起,隨着事業已上軌道,加上有賢內助在各方面給予鼎力支持,葉博士終於可以抽空創作,一圓當年未完之夢,作品還真不少,素材更具前瞻性,例如向海頓(Joseph Haydn)致敬的《新創世記》,結合了音樂、朗誦和現代化的視像形式,把「創世七日」呈現於觀眾眼前。此外,取材自六四事件及蘇聯解體的《Symphony in E》和《中國南海小風雲》等,均深受樂迷歡迎,每次演出均座無虛席。

「兒童音樂教育,非為培養音樂家,乃為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若一旦培育出音樂家,則純屬意外。」回顧葉博士春風化雨半世紀,可以說,真是「意外」頻生,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天才小提琴家李傳韻;而葉博士三位千金,在音樂界亦各有成就──大女兒葉羨詩,現任葉氏兒童音樂實踐中心副音樂總監及指揮,每年均帶團到海外巡迴演出;二女兒葉詠詩,她榮獲法國第三十五屆貝聖桑國際青年指揮家比賽冠軍,現任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是亞洲著名指揮家;幼女葉亦詩,是職業歌劇排練的聲樂指導和鋼琴伴奏。當然,現任浸大音樂系系主任潘明倫教授、國際知名敲擊樂家龍向榮博士,也是葉博士的高足,而門生之中,更有三位是國際青年指揮比賽冠軍人物。加上不少社會名人如前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現任香港兒童交響樂團榮譽客座指揮梁卓偉教授、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博士等,都曾拜於葉博士門下,說是桃李滿門,可謂實至名歸。

西方有個高大宜,香港有個葉惠康,在兒童音樂教育上,他們是兩顆耀眼的明星,各有千秋,成就足以永留史冊。浸大慶幸有葉博士這位良師益友,多年來默默耕耘,為香港這個「文化沙漠」撒種播秧,悉心栽培,最後種出今日茂盛的綠洲。這是浸大之福,也是社會之幸。
 



 葉惠康博士,BBS,MH

  • 泛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指揮
  • 葉氏兒童音樂實踐中心音樂總監
  • 葉氏兒童合唱團音樂總監及指揮
  • 香港兒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指揮
  • 國際兒童合唱及演藝協會(美國)榮譽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2006)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資深會員
  • 香港浸會學院音樂及藝術系創系主任及
    教授
  •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代文學院長四年
  •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多年
  • 英國Wells Cathedral School(具1100年歷史)
    基金會院士銜(2008)
  • 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2005)
  • 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2011)
  • 美國Fort Worth市、達拉斯市及吐桑市
    榮譽市民
  • 獲美國科羅拉多州Avon湖市頒授金鑰匙
  • 獲美國肯塔基州頒授上校名銜
  • 獲香港教育家年獎(1990)
  • 歷任香港培正中、小學校董,澳門培正
    中學校董





 


 


香港浸會大學 | 發展事務處
網頁設計:DT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