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香港浸會大學
歡迎加入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轉換語言
最新消息
開始搜尋
最新消息
焦點人物—專訪張安德先生
2011年07月29日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為基金成員的交流平台,為了加強大家對基金這個大家庭的認識,我們特意邀請多位基金成員接受訪問,讓大家了解基金的工作,成員對籌募工作的看法以及基金未來發展方向等,各基金成員的專訪將於每期通訊內逐一刊登,請勿錯過。
 

     
安身好施 德才兼備
     

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而《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亦云:「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若有人能集智、仁、勇於一身,可謂達致人生之化境。今期的主角張安德先生常謙說自己「甚麼也不懂」,若您能細心聽聽他的經歷,或許您會如筆者一樣,讚嘆閱歷豐富的人物,處世之道就是看似簡單,但卻富有睿智。

張安德先生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永遠榮譽主席、香港浸會大學本年度的榮譽大學院士,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年愈八十,雖曾經歷兩次中風,但說話依然中氣十足,十分健談,不難看出他是一位典型的潮州人,擁有刻苦耐勞、不怕蝕底、講義氣和團結的特質。祖籍潮州的他,七歲適齡入學,正值是二次大戰時期,失去了寶貴的學習機會,一九四五年和平後即與三兩親戚結伴來港,當年只得十五歲,來港時身無分文,只好暫住上環親戚家及幫忙看管檔口。

生活刻苦,沒有工資的艱苦歲月黙黙工作了十多年,直至一九五九年,剛踏入三十歲的張先生,憑著三千多元僅有的積蓄,下定決心成立了「安德五金塑膠廠」,開展他的塑膠五金生意。起步之際,資金是個難題,銀行不願賒數,買機械、裝修幾乎已花光所有,連購買原料的錢也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不過,開業不及半年,塑料供應商便主動提出可以電話購貨,無須即日結算,銀行其後也願意「簽名就給借貸,不用擔保」,可見張先生踏實的作風,忠誠守信,很快便取得同業的信賴,生意於短短兩三年間便上了軌道。張先生坦言是因為塑膠五金廠接了很多原先屬意由日本生產、出口往美國的訂單;碰巧當時六十年代香港的勞工市場,不難找到眾多勤奮而廉價的勞工,張先生很慶幸遇上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人心惶惶,不少人離開香港,但張先生卻看準時機,投資地產,主要是投資工廠大廈物業。張先生不諱言:「買賣物業簽約時,負責的律師還特別警告,遇過不少上海人因周轉不靈而自殺。」然而,張先生卻有着一股毫不畏懼的豁達精神,「我從家鄉赤腳來港,現在擁有的錢都是賺來的,就算失去了,也不算得甚麼!」就是這樣人棄我取,張先生就在此時大舉購置物業,專營廠房出租,地點遍布港九新界。事實上,當時香港社會仍十分動盪,然而張先生卻深信這是難得的投資好機會,一方面,他認為工業地價處於低位,二來他看書報分析,同意美國是最後的防線,東亞地區的政治發展不至於長期不穩,再加上張先生深得銀行信任,能夠給予優惠的信貸條件,令他可以全心全力投資於地產行業。正是張先生能有看通世情的智慧,讓他帶來理想的回報。

自始之後,張先生一方面繼續擴充其塑膠五金生意,另一方面,繼續投資於物業收租。七十年代,香港曾經歷股災、樓市波動等大大小小的衝撃,然而,張先生還是天天「倒頭便睡」,沒有理會高高低低的短期波動,因為「蝕錢,還未蝕到本」,繼續看準時機投資買賣,貫徹他「土法的投資原則」──趁低吸納,憑着他的眼光獨到,從來沒有因為生意投資而憂慮。

張先生有自己的一套信念,並且能夠始終如一。他說:「人生在世,金錢並非最重要」,他指自己性急,但做人做事態度承繼於父親──「不貪錢」,因為他深信做生意,要光明正大,規規矩矩,懂「知足滿足」方才是福。他堅信「有能力便應該積德行善,不論做甚麼善事也好,上天自有安排」,因此,當生意上了軌道,他便開展他的慈善事業,捐資予大學、教會或醫療等項目。直至一九九二年,張先生成立「張安德慈善基金」,宗旨為促進教育、宗教及醫療事業的發展,扶危解困,造福社群,把資產更有系統地捐獻予各項社會需要。除了積極奉獻之外,張先生也活躍於社會服務,曾在多個社區及工商團體擔任職務,回饋社會。張先生指由於少年時因戰事而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因此,深信教育是畢生的重要任務。因此他盡力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而慈善捐獻也是以高等教育為主。

去年張先生便慷慨捐資予浸大成立「張安德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目的在推動中醫藥國際化和現代化。潮州人生性儉樸,張安德先生亦不例外,但他只會「對自己慳,不會對人慳」,克勤克儉的作風,「節儉得無人相信」,但對外捐獻,試過有朋友勸他捐少一點,也被他一口拒絕,反而是越捐越多,捐資總額累積以千萬元計算,他更計劃把自己超過四成以上的資產放進「張安德慈善基金」,讓慈善事業得以延續。張先生認為「剩下太多錢給子女,只會害死他們,百害而無一利!」他認為每個人生來就要勞勞碌碌,才得以生活充實,「太陽、月亮都是天天工作,沒有一刻休息!」所以張先生教導子女要有自己的事業,享受來自勞動的辛苦,人生才會有意義。

張先生待人以寛的例子,俯拾皆是,張先生寓所內便有不少珍藏名酒,全是他仗義幫忙的戰績,因為他為人率直豪爽並樂於助人,每見別人有困難時都心生不忍,義不容辭地去幫忙,聽見不平之事,便義助友人打官司,從不計較回報,因此,換來很多專業人士的尊重,認識他的法官和律師便讚他有眼光,每每都能協助打贏官司。

張先生自謙並非甚麼成功人士,而他所得的全屬僥倖,只是時來運到加上事事順利而已。他歸功於自己一直積善,而且子女成才,更是他一大安慰、感恩之事,「個個仔女都是踏實做人,令我好滿意!」張先生笑言自己也是嚴格的父親,因為公務繁忙,效率慢一點也趕不上節奏。他認為年青人要有自信,凡事勇於嘗試,不要輕言放棄,不能以「唔得」為藉口,這樣做事才會成功。

張先生這位「德叔」,還有很多心得,包括親自設計食療,調理身子,還喜愛收集古董和耕種,閒來也會親自修剪盆栽及澆花灌溉,鍛鍊身體,享受退休生活。白手興家的「德叔」,憑著堅定的信念,視難關為機遇,勇闖高峰。由此可見,他的成功絕非僥倖,委實少一分精明和智慧也難有今天的成果,祝願這位慈祥長者,身體健康,悠然自得!
 



張安德先生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大學院士(2011)
  • 萬寶置業有限公司兼安德企業有限公司
    顧問
  • 張安德慈善基金創辦人
  • 潮僑塑膠廠商會會長和主席
  • 香港潮州商會會董
  • 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
    榮譽會長
  • 南區反吸毒運動主席
  • 香港張氏宗親會會長

 

 


 


香港浸會大學 | 發展事務處
網頁設計:DT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