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香港浸會大學
歡迎加入香港浸會大學基金
轉換語言
最新消息
開始搜尋
最新消息
焦點人物—專訪湯延年先生
2011年08月18日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為基金成員的交流平台,為了加強大家對基金這個大家庭的認識,我們特意邀請多位基金成員接受訪問,讓大家了解基金的工作,成員對籌募工作的看法以及基金未來發展方向等,各基金成員的專訪將於每期通訊內逐一刊登,請勿錯過。
 

     
半世情誼 飲水思源
     

香港生活節奏緊張,不少人夢寐以求退休的生活,年青人常把「提早退休」掛在口唇邊,坊間一些教人規劃三、四十歲退休的書籍亦十分暢銷,似乎大家已把退休等同有能力作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許,不少人想起退休,首要工作便是自由自在地旅行一番;然而,亦有人在退休一刻,顧念的卻是多年校園的情誼,飲水思源,回饋母校。

眼前的湯延年校友,面色紅潤,神采飛揚,體魄壯健,人如其名,仿似有延年益壽之方,原來秘訣在於他自少熱愛運動,尤好籃球。人稱「金牌司儀」的何守信校友便是他的同屆同學,亦是他的「波友」。憶起當年的校園生活,歲月艱苦但盡是甘甜。

湯校友是浸會學院第六屆畢業生,可說是第一代浸會人。校歌第二段所言:「成功道上披荊斬棘,師生奮發圖強」正是那年代的寫照。當時他們借用培正中學的校舍上課,實驗室也設於天台。細小的校舍,造就了親密的師生及友儕關係;縱使設備不足,但對於連實驗室還沒有見過的湯校友來說,已甘之如飴;而他所入讀的土木工程系,於六十年代亦只有三間院校開辦課程,大家都十分珍惜得來不易的讀書機會,所以就算是早上八時的課堂,亦從來沒有人「走堂」!

湯校友於十七歲才從鄉間來港定居,「入讀浸會時,才初接觸英文兩年,教科書本本也是英文書,對我來說,就像無字天書,每天需要用字典查過數遍!」由於當時校內很多學生來自內地及澳門,大家的英文水平不高,浸會學院創辦人兼首任校長林子豐博士便特別安排一星期六天英文課給這批學生,加強語文訓練。湯校友憶述為了應付學業,每晚也要溫習數小時至凌晨時分,但「個個同學都好勤力」,因為一上課,又有很多新知識可以吸收。

「當時的老師,很多都來自美南浸信會,又勤力,又認真,很耐心教導我們!」湯校友認為不少老師因為信仰的緣故,不計較工資,工作抱着一種奉獻的精神。受到老師的教學熱忱所感染,同學也自動自覺,認真學習;連當時擔當土木工程系的系主任都會義務為學生補習英文、微積分,十分難得。至今,湯校友仍然與個別老師保持聯絡,每次到美國,也會和他見面聚舊。





訪問中要數湯校友提得最多的,一定是母校創辦人林子豐校長的名字,皆因湯校友對這位母校奠基者充滿感激之情:「沒有林子豐校長就沒有浸會大學!他付出很多心血,出錢出力,現在浸會那幅地也是他爭取回來的。」林校長以奉獻的精神辦學,課堂的宗教氣氛濃厚。不過,湯校友指校園風氣自由,也崇尚獨立思考,從來沒有人強迫他們「信教」,尊重各學生的選擇。

湯校友在修讀浸會的第二年,即獲得剛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垂青,取錄他為首屆學生,但經過多番考慮,湯校友決定繼續留在浸會學院讀書,因為在這裡培養了他對土木工程方面的興趣,自始他亦跟這個行業結緣。

畢業後,湯校友加入了香港電話公司,一做十年。七十年代開始,香港經濟起飛,大興土木,對建造業需求殷切,湯校友亦於此時結束打工的歲月,和友人合資開了一間工程公司。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接手的第一單大工程,就是以二十個月時間建成、位於麗瑤邨山上的小學校舍。湯校友的公司信譽良好,政府工程接踵而來。不過,原來湯校友鍾情的始終是興建運動場,這與他熱愛運動不無關係,而其中於八十年代初建成的鄧肇堅運動場乃其得意之作之一!

談起創業,湯校友表示:「現在的門檻比當年高很多,創業殊不容易。」因為六十年代較少使用大型機器,工程以勞力為主,成本較輕,此外,由八十年代末起,海外工程建築公司大增,行業競爭劇烈,要「出頭」殊非輕易,因此,湯校友的公司亦需要不時改變策略,迎接時代的轉變。

湯延年校友離開浸會學院差不多半個世紀,但他仍感謝母校給了他「知識的第一桶金」,感激當日教導他的老師,讓他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切娓娓道來,仿如昨天。當他在數年前退休時,就開始每年捐資予母校,支持大學的發展,「飲水思源」這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在湯校友身上表露無遺。

如今,子承父業,公司由第二代掌舵,湯校友過着優游自在的退休生活,結伴旅行的除了家人之外,還有幾位浸會學院的老同學。就像訪問後不久,湯校友便約了這批昔日書友仔同遊倫敦,延續多年的情誼,祝願這批大師兄,旅途愉快,心境長青。
 




 

 

湯延年先生

  • 新安承建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會董
  • 香港浸會大學高爾夫球日活動贊助人(2010)


 

 


 


香港浸會大學 | 發展事務處
網頁設計:DT Design